作品故事|女性、黑人、艺术家,关于“身份”的问题已经过时了吗?
晴朗的天空下,两个黑人少女穿梭在一片紫色的花海中,她们哼唱着优美而欢快的小调,发出阵阵清脆的笑声。然而,美好的气氛却被一个黑人男性的声音打破:
“西莉,你的笑容是世界上最丑的。”
女孩抚摸着隆起的孕肚,笑容骤止,她下意识地用手遮住嘴巴,低下了头。
寒冷的冬夜,单薄的玻璃木门在寒风中不断地开合着,发出啪啪的响声。煤油灯幽暗的光,映照在床上女孩因疼痛而扭曲的脸上。这个白天还在花海中嬉戏的女孩,此刻正在极其简陋的木屋里艰难地分娩。
没多久,她生下了一个女孩。看着孩子,她欣慰地笑了。这时,脚步声响起,一双男人的手接过了孩子。女孩的哀求就像屋外的雪花一样轻,虽然痛苦,但她知道,她无力反抗。
“除了上帝之外,你最好谁都不要告诉,否则会害死你妈妈。”说完,男人便抱着孩子消失在了雪夜中。他正是白天的那个男人,也是女孩的继父。而这个孩子,已经是她被继父抱走的第二个孩子了。
这两个场景来自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紫色》,这也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黑人题材的电影。
这位钟情于大白鲨和史前巨兽的导演画风突变,以一位在男权世界中被虐到体无完肤的黑人女性为主角,讲述了黑人女性的苦难生活,以及女性意识觉醒的故事。
这部电影改编自艾利斯·沃克的同名小说《紫色》。她也是首次提出“Womanist”这个词的人。
在过去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黑人女性往往处在比黑人男性更艰难的境地。她们不仅要面对性别和肤色的歧视,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同一肤色男性的压制。
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琳在70年代的发问:“为什么从来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言犹在耳;但同时,我们其实还可以更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从来没有伟大的黑人女性艺术家?
随着性别与平权运动的发展,艺术行业的陈规在很大程度上被改变,使得我们有机会将视角落在更多的黑人女性艺术家身上。
在更加尊重求同存异和包容性的当代艺术环境中,黑人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在题材和艺术语言上有了更丰富的面貌。然而,对于身份的探究和话语权的争取似乎是她们生命中的底色。对于她们来说,比起通过艺术来强调作为黑人、女性的身份,也许“发声”和“在场”是更重要的事情。
克劳德特·约翰逊
英国艺术家克劳德特·约翰逊(Claudette Johnson)生于1959年,在英国80年代黑人女性艺术运动的推动上,约翰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克劳德特·约翰逊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作为2017年特纳奖得主,约翰逊常以黑人女性肖像为题材进行绘画艺术创作,以此展现拥有黑色皮肤的女性特有的美和气质。她的作品往往尺幅很大,被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称为“当今在英国工作的最有成就的具象艺术家之一”。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约翰逊一直致力于用具象写实的方法,以及尽可能大的尺幅来呈现最真实的黑人女性形象,并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看到”大家一直以来所忽视的美。
克劳德特·约翰逊,一种蓝色,水粉,121.92x152.4cm,2020
图片来源:Holly bush Gardens
“我是一名黑人女性,我的工作与黑人女性形象有关。听起来很简单——但我对肖像画或者传统绘画并不感兴趣。我的兴趣在于为黑人女性的存在提供空间。这是一直以来被扭曲、隐藏和否认的存在......我有一种紧迫感,在一个我们已经居住了几个世纪的空间中,我们明显的‘缺席’了。”
——约翰逊
《戴着非洲面具的站立人物》是克劳德特将女性身份与非洲文化结合的重要作品。
画面中,一位黑人女性叉腰站立,红色的上衣和蓝色的裤子在色彩上形容了强烈的对比。她的身材有些臃肿,看上去并不美丽,但笃定的目光中带有的是不容置疑的自信。
来源于毕加索的经典名作《亚威农少女》中的人物形象在几何线条和平涂色彩的作用下,退到了背景中,也让画面中的这个黑人女性处在了一个更为凸显,甚至有些挑衅的位置上。代表着非洲传统文化的面具,被艺术家挪用到了具有明显现代文化的画面中,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对话。
戴着非洲面具的站立人物,纸上水粉,151.5 × 122cm,2018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
约翰逊几乎很少画可辨别身份的形象,但这件作品中的人物更多的是指向了她自己。
作为约翰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件作品在表达黑人女性直面殖民凝视、积极展现女性的自信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卡拉·沃克
出生于1969 年的卡拉·沃克(Kara Walker)是一位用艺术直接介入社会问题的美国当代艺术家。她的作品涉及了很多有关种族、性别和身份的问题。
卡拉·沃克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沃克最具代表性的是她的纸上油毡剪影作品。在这类系列作品中,有的尺幅巨大,可以占满整面墙壁,并且情节丰富;有的则是用一个故事的片段来传递观念。
沃克作品的主题更多地指向了在美国社会中,对种族的刻板印象。
“从我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是一个非裔美国人在讲述她的故事。”沃克说。
卡拉·沃克,Grub for Sharks - A Concession to the Negro Populace,2004,© 卡拉·沃克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官网
《鸡舍的钥匙》是一件集中反映沃克创作观念的作品。
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一个黑人小女孩正在追逐一只鸡的场景。奔跑的动态让整个画面充满紧张的故事性。这个小女孩左手食指上套着一把暗指权力的钥匙,右手正把刚刚扯下的鸡头塞进嘴里。
卡拉·沃克,鸡舍的钥匙,纸上油毡,117.5 × 154cm,1997,©卡拉·沃克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官网
对剪影的使用,与沃克探索种族历史的兴趣密切相关。这种形式在18和19世纪颇为流行。就剪影产生的图像而言,它降低了人物的复杂性,从而突出了画面本身更想要传递的信息。同时,这种简化也是沃克有意为之,隐喻了那些对种族文化有着简单化刻板印象的观念。
艺术史学家艾丽莎·斯温德尔曾对这件作品进行解读,认为艺术家意欲通过表现女孩食用了通常被丢弃的鸡头部分来提醒人们,黑人所得到的是不平等的待遇。
索尼亚·波伊斯
索尼亚·波伊斯(Sonia Boyce)是一位出生于1962年的英国非洲裔加勒比艺术家。波伊斯的作品形式多样,绘画、摄影、影像均有涉及。
索尼亚·波伊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从泰山到兰博》是波伊斯早期的一件代表作品,它的全名是《泰山到兰博:英国出生的“本地人”考虑她与建构/自我形象的关系,以及她在重构中的根源》。在这件作品中,波伊斯探索了黑人历史与经典好莱坞叙事,以及其他大众文化形式的复杂、交织关系;同时,表达了通过了解自我意识,来回应由白人话语决定的媒体所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和角色问题。
索尼亚·波伊斯,从泰山到兰博,125× 360cm,©索尼亚·波伊斯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官网
这件作品的信息量庞大,涵盖了很多细节,并且每个形象和细节都具有它特殊的指向性。
作品中黑人女性的形象被波伊斯描绘成了愚蠢的“土著”;同时也让我们联想到好莱坞电影中的那些腹黑的黑人巫毒形象。
电影《万能钥匙》中的黑人巫师形象
卡通形象取自1930年代,大众文化中对黑人儿童的刻板漫画印象。
《从泰山到兰博》局部,©索尼亚·波伊斯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官网
弱化到几乎看不到的泰山形象与黑人女性形象形成强烈的对比。
兰博是史泰龙塑造的经典电影形象,他与泰山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在殖民主义冲动的环境中,渴望控制和支配的男性绝对力量。
《从泰山到兰博》中泰山的形象,©索尼亚·波伊斯
图片来源:泰特美术馆官网
2020 年 2 月,波伊斯被英国文化协会选中代表英国参加 2022 年威尼斯双年展。她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性艺术家。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